汝秦小说CMS
汝秦小说CMS >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,老祖宗慌了 > 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战跳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战跳水

 

第章四次抗旨首战跳水/p

天幕上。/p

曾国藩一脸愁容,他看着桌子上的谕旨叹了口气。/p

“发兵发兵”/p

“上下不同心啊。”/p

几名书生坐在下首也都一脸愁思,纷纷讨论道:/p

“新军现在虽已有了一些规模,但这练兵才练到一半。”/p

“作战技能还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,与一般的股逆贼战斗是没有大问题的,但是如果要与身经百战的几十万发逆作战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啊。”/p

“水师,现在船才造了一半,威力强大的洋炮还没安上,怎么出兵”/p

“但是皇帝的旨意,又不能不从这可如何是好”/p

众人一筹莫展之际。/p

一名信使从外走进。/p

/p

咸丰三年九月二十七(53年0月29日)因武昌危急,咸丰命曾国藩“选派”练勇,随同湖南的绿营兵赴鄂。/p

十月初三、初五(月3日和5日)又两次下旨命曾国藩出动/p

此时湘军刚刚开到湘南整训,根本不具备远征作战的能力,数日之内的三道金牌着实使曾国藩犯难。好在此时太平军解围东归,武昌军情稍解。曾国藩便以形势有变为由而拒不从命。/p

但是咸丰并不同意,坚持要曾国藩亲带湘军前去,他怕曾国藩再次拒绝,先给曾国藩戴了个高帽,“曾国藩团练乡勇,甚为得力,剿平土匪,业经著有成效,着即酌带练勇,驰赴湖北,合力围攻,以助兵力之不足”。/p

谕旨中还有“两湖唇齿相依自应不分畛域,一体统筹”之语,意思是曾国藩如果不出兵,就是不顾大局。/p

/p

大汉。/p

“这皇帝,是真一点不懂军事啊。”/p

刘邦摸着吕雉的,一边摸一边吐槽着:/p

“招兵编营就得一个月,曾国藩再快也得九月份才开始练军。”/p

“犬入的,人家女儿还没生呢,就要人家出嫁呢”/p

“真就一个能打的都没有”/p

吕雉抽了半天抽不出来,闭上眼睛任由施为了。/p

刘邦自得的拍了拍滑嫩。/p

/p

大汉武帝时期/p

“所以,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。”/p

“不知者不为罪大错!”/p

“不知就是最大的罪!”/p

“你不知,你凭什么担当这责任管这事呢”/p

刘彻对刘据进行填鸭式再教育。/p

“所谓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。”/p

“你”/p

刘彻看着一脸迷茫的刘据,想了想,换个法。/p

“安史之乱,哥舒翰守潼关。”/p

“李隆基不知道不可以出战,非逼他出战,结果全军覆没,丢了潼关,长安失守,南逃四川。”/p

“哦~”/p

卫子夫与刘据俱都恍然大悟!/p

这么一就懂了!/p

霍去病眼角抽搐着。/p

李隆基啊/p

你可真是好案例!/p

/p

某个遥远的大唐。/p

“阿嚏!”/p

身穿白袍的皇帝揉了揉鼻子。/p

“谁在念叨朕”/p

/p

曾国藩没有办法,只好以“拖”字诀来解决。于是他精心上了一道奏折,我积极准备出兵,现在正在筹集饷银和购买洋炮,等大炮安上,军饷到,就马上出发。/p

“拖”字诀发挥了作用。这道奏折上了没多久,形势发生了变化,太平军离开湖北,开赴安徽。/p

曾国藩便以形势有变为由而拒不从命。/p

曾国藩的一番遁词也不知为何,使咸丰很满意,朱批道:“汝能斟酌缓急,甚属可嘉。”/p

曾国藩这才放下心来。/p

/p

{拖字诀是李鸿章告诉曾国藩的,这件事当时把曾国藩急得要死,于是曾经作为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(在曾的帮助下也去练兵去了)写信告诉曾国藩拖字诀。}/p

{不得不李鸿章的是真有急智胆也真大,换我被顶头上司催,我也想不出来这办法。}/p

{在以后自己面临左右为难的时候,也可以参考拖字决,但是要表现出积极的解决事情的态度,不能让人觉得你在故意拖。}/p

{那时候通信、距离都是问题,所以拖一下,问题还是能得到缓解的。就是咸丰被忽悠瘸了。}/p

{不过歪打正着办了好事,历史也是挺黑色幽默的。}/p

(倒也不一定是被骗了,可能就是觉得现在这些下能哄着就哄着吧,大家凑合过日子呗。}/p

{凑活过呗,还能离咋滴。}/p

/p

十一月十二日(2月2日)太平军进攻安徽庐州,兵势凶猛,安徽不支。咸丰第三次下令曾国藩火速率兵救援,与安徽巡抚江忠源会合,收复安徽失地。/p

和上次一样,咸丰怕不动曾国藩,在上谕结尾又加了几句:“该侍郎忠诚素著,兼有胆识,朕所素知,谅必能统筹全局,不负委任也。”/p

曾国藩仍然不为所动。他在十一月二十三(2月23日)收到此谕,正值湘军水师编练的关键时刻,船未造齐,炮未运到,若仓促轻试,难逃失败结局。/p

于是他横下心来抗旨不遵,十一月二十六(2月26日),给皇帝上了封奏折,在奏折中强调若非船、炮、水勇一并办齐,所部无法开动。/p

他还在奏折中大谈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合防之道,及以堵为“剿”之策,意思是让咸丰统筹规划,把这四省组成一个军区统一指挥,不要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/p

曾国藩的这一篇奏折惹恼了咸丰帝,朱批中充满刻薄挖苦之语。/p

/p

天幕上/p

一道卡通的微信界面展开。/p

中间的名字栏写着备注。/p

啥也不懂大皇帝/p

此时,咸丰发来长长的一条文章。/p

白底黑字。/p

现在安徽多么紧急,你不知道吗!/p

再固执己见,拒不出兵,那时间肯定来不及了!/p

朕还以为你算有良心,所以让你出兵,救救燃眉之急。没想到你在奏折里,替我统筹起几省的军务来了!/p

我问你!你的才力,能统筹得了几省的兵力吗!/p

平时你丫的就能吹牛!觉得谁也不如你,把别的官员骂得够呛!怎么现在真有事又不敢出兵了!/p

你别别的了,早点儿出兵!早一天就能早顶点儿事!/p

虽然你的兵虽然少,但多少也能放屁添风发挥点作用。/p

你和我吹过那么多牛,关键时刻,你快点儿给我办出成效来!/p

/p

大唐玄宗时期/p

“哈哈哈!咸丰真急了!”/p

李隆基看的呲牙直乐。/p

“看来在咸丰眼里,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好高骛远、纸上谈兵的书生啊。”/p

“不过太急于解燃眉之急,却忽略了军队的长远发展。”/p

“这点不好。”/p

杨玉环捧着脸,悠悠道:/p

“某人也是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,最终导致兵败啊”/p

李隆基嘻嘻,李隆基不嘻嘻。/p

/p

大清康熙时期/p

康熙的第一反应就是拥兵自重。/p

第二反应是崇祯催孙传庭。/p

“真是多事之秋。”/p

康熙喃喃自语。/p

这两个可都不是什么好兆头。/p

/p

奉到如此严苛之旨,曾国藩毫不害怕,他于十二月二十一(54年月9日)上了一封表面上诚恳、实则强硬非常的回奏。/p

详细明了五条不能出战的理由。/p

咸丰看着曾国藩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,没奈何。/p

知道曾国藩是不可能让步了,只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,反过来曾国藩得有理,让步抚慰,还“汝之心可质天日,非独朕知”/p

/p

{不得不,就清朝那个执政体系,咸丰能容得下曾国藩也是个奇迹了。}/p

{曾国藩四次抗旨真的给我极大的震撼。}/p

{在我的认知里,清朝皇帝就是集权的象征,如果不听皇帝的话,往往都没有好下场,即使你是二品大员。}/p

{结果曾国藩四次抗旨,还能让皇帝认输!}/p

{感觉就是欺软怕硬,现在怕极了太平天国,需要曾国藩,不敢得罪到底。}/p

{崇祯:所以,朕不怕!}/p

{好在咸丰不是崇祯,曾国藩也不是孙传庭。}/p

/p

/p

大明。/p

“彼其娘之!”/p

朱元璋看着“崇祯”的我不怕三字,再对比一下咸丰的态度。/p

破防了。/p

破大防!/p

“国家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!”/p

“为了国家可以三番四次的对臣下低头!”/p

“崇祯为什么就不行!”/p

“为什么!”/p

“咱当初过去了就该打死他!”/p

朱标看着天幕里咸丰出的软话,感慨着:/p

“只此举,已是明君了。”/p

可惜时事已变了。/p

/p

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(54年2月25日)武昌危急,咸丰再次想到曾国藩的湘军,下旨“刻日开行”。/p

为了堵住曾国藩的口,谕旨中称:现在已逾正月下旬(阴历),船、勇当早齐备,广东所购洋炮谅已陆续解到。/p

以此不让曾国藩再强调客观困难。/p

但,也就在这一天,曾国藩的湘军练成!/p

共有陆师十营、水师十营,各类船艘四百余只,火炮四百余位,官兵长夫水共计一万七千人。/p

水师以褚汝航为总统,陆师以塔齐布为先锋。/p

其编制以将领为中心,一营士兵为其上司哨官、营官所属,营官又为统领私人所属,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。/p

湘军组成,他未待旨命,便率部离开衡州向北开进。/p

/p

天幕上。/p

一支军容整齐的部队向武昌进军。/p

马蹄下烟尘扬散。/p

咸丰帝调其出援的谕旨由北向南。/p

曾国藩率军出征的奏折从南而北。/p

身背公文的两骑折差交错而过。/p

/p

双方各自收到文书的场景,今已无人知晓。/p

时间上的凑巧或许会让他们惊愕不已,也或许会心一笑。/p

但是,曾国藩这一次又违旨了。/p

他没有能救湖北,因为太平军已经攻入湖南。/p

二月二十九日(3月2日)太平军西征军由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率三万余人,自汉口上驶,入湖南。/p

三月十日(4月日)太平军克岳州,接着乘胜进至乔口、靖港,留石祥祯率部在此扼守,林绍璋率主力近二万人由陆路绕经宁乡,疾趋湘潭,南北夹击,夺取长沙。/p

长沙周围的湘阴、宁乡、靖港、湘潭一带,尽为太平军所据。/p

曾国藩一面派遣湘军陆师进攻湘潭,一面自率水师及陆师一部进攻靖港。/p

/p

天幕上。/p

四十艘载着大炮的船舰缓缓行驶着。/p

将士衣甲鲜明,军威雄壮。/p

桅杆上挂着一面杏黄旗,旗上绣着斗大的一个“曾”字。/p

而陆地上,二十里连营结寨,战鼓如雷。/p

下一瞬。/p

杏黄旗乱皱般躺在甲板上。/p

曾字上还有一个脚印。/p

甲板处。/p

衣甲脏乱官兵们拉着曾国藩的衣服、抱着曾国藩的腰。/p

“放开我!放开!”/p

“我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啊!”/p

/p

四月初二日(公历4月2日)清晨,曾国藩率领水师大战船四十只、陆勇八百人,从长沙出发,很快到达了距靖港二十里的白沙洲。/p

曾国藩在这里驻扎下来建立指挥部,命水师五营顺流而下,直攻靖港。/p

长沙本就是曾国藩的逆旅,所以他决心用胜利来洗刷一切。/p

但战斗的进程远远不如曾国藩所想的那样。/p

靖港太平军准备非常充分。他们一见湘军水师到来,立即以岸上的密集火炮发炮射击。/p

此时恰逢南风骤起,水流迅急。将湘军的战船全都吹到了太平军炮火兵营前面。/p

水师哨船首先中炮起火,后面的船乱成一片。无奈之下,只能连忙降下风帆,然后派人到岸上,用人力牵着纤绳拉船逃跑。/p

太平军陆上出动人马,袭击牵着缆绳的湘军,水里出动了二百只划船,向湘军船只抛送火球。/p

很多湘军水师船只或者首领被俘,或者被烧。/p

/p

大明嘉靖时期/p

朱厚熜白期待了半天。/p

“这合着真就吹牛啊”/p

他想着咸丰看人的眼光还挺准。/p

但又一想,这也不对啊/p

天幕里对湘军的关照可是实打实的。/p

“莫不是还能逆风翻盘”/p

“不过”/p

朱厚熜看着投水的曾国藩,嘴角抽搐。/p

万事开头难,中间也挺难。/p

这曾国藩还挺勉为其难。/p

/p

驻在白沙洲的曾国藩听水师失利,急忙率领陆师向靖港方向增援。/p

谁知陆军得知水师大败后,军心已乱,与太平军交锋,一触即溃。/p

败兵争逃活命,抢渡浮桥,浮桥被挤塌了,溺死者无数。/p

曾国藩一看,勃然大怒,在岸上竖起“曾”字大旗,亲自拿着利剑,大喊:“过旗者斩!”然而也无济于事,败兵纷纷从他身边绕过,砍也砍不过来。/p

这一战彻底失败,湘军战舰损失三分之一,炮械损失四分之一。/p

一心想首战必胜的曾国藩,迎来了首战惨败。/p

眼看几年来的心血,平生的指望,转瞬之间化为乌有。/p

心冷至极的曾国藩在水师船只经过铜官渡时,他一步跨出船舱,扑通跳进水中。/p

但被幕僚们救护回长沙。/p

一时长沙官员极尽讥讽之事,曾国藩心灰意冷。/p

/p

天幕上。/p

一身湿衣的曾国藩呆坐在椅子上。/p

看着眼前纸张出着神。/p

眼泪顺着脸颊滴落。/p

长叹了口气,拿起墨笔开始书写。/p

为臣力已竭,谨以身殉/p

屡次丧师失律,获罪甚重/p

恭折阙廷,即日殉难。/p

/p

北齐文宣时期/p

“胜负乃兵家常事。”/p

高洋抱着一陶罐,从里面掏出一颗蜜饯扔嘴里。/p

“首次兵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首战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。”/p

“打输了,再打回来就是了。”/p

李祖娥拿着帕子,给他擦了擦嘴,轻声道:/p

“接连抗旨就为一战扬威。”/p

“双重打击下有逃避之心也在所难免。”/p

高洋不置可否,又扔了一颗蜜饯到嘴里,笑道:/p

“要朕看,就是没用的负累太多了。”/p

“什么这学那学的。”/p

“高皇帝也没学哪家,我阿耶更没学过。”/p

“哪那么多破事啊。”/p

“干就得了。”/p

/p

天幕里的曾国藩迭好书信,站起身,解下腰带。/p

此时一道带着狂喜的声音自门外响起。/p

“大哥,塔齐布来信了!”/p

/p

就在曾国藩打算寻找自裁会的时候,一条救命的消息传来。/p

湘潭大胜!/p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